热线电话
0769-23192233

首页 > 国际物流案例

蒋介石的陵墓有多惨?子孙哭着要给他迁葬

发布时间:2024-04-21 00:15:31   来源:杏彩体育app
  •   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湾后,无论葬礼仪式还是坟墓营建,所享的规格都很高。

      他的子孙不止一次地希望能把他的灵柩迁葬到内地的蒋氏故里——浙江奉化,但由于内因外因波折重重,始终都无法如愿。

      1975年4月5日,时年89岁的蒋介石突感身体极度不适,医生认为他的心脏状况不佳。

      虽然病势来得凶险,但整体来讲,他的逝世倒也算不上什么特别“晴天霹雳”的事。

      他的家人对此早有心理上的准备,妻子宋美龄、长子蒋经国、次子蒋纬国、孙子蒋孝武及蒋孝勇等人都时时留心没有远离,基本上医生一个电话就能叫到床前。

      而在权力方面,蒋介石多年来致力于培养长子蒋经国,让他在农业、经济、情报等多个领域进行历练。

      于是当天晚上,蒋经国就以长子身份出来主持大局——他与宋美龄议定了葬礼中的一些重要事项,决定将蒋介石灵柩暂厝于台北市郊慈湖。

      选择“暂厝”,其实是一种相当微妙的说法,大意就是暂时安置,但并不等于通俗意义上的入土为安。

      按照中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,人死之后,其子孙往往会尽力将灵柩归葬故里祖坟,而且越是世家大族、有社会地位的人,对于“叶落归根”的执念常常越深。

      蒋介石中年时就曾经返回老家浙江奉化溪口,亲自主导扩建了被称为“丰镐房”的蒋氏祖宅,显然故土在他心里还是很有地位的。

      只不过蒋介石去世时值1975年,想要归葬故里的确不现实,而选择慈湖作为暂时的“落脚地”,其实也是蒋介石自己生前的意向。

      上世纪60年代初,蒋介石路过台北郊区的桃园大溪,认为此地风水极佳,而且风物山水很像老家溪口,不由得勾起了浓重的思乡之情。

      后来,他就将该地的一座四合院式宾馆定为“总统行宫”,又为了寄托对母亲的思念,将它改名为“慈湖”。

      这是人死异乡、又希望归葬老家的一种特有习俗:灵柩离地三寸,在四个角的位置做垫高处理。这种方式自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子孙迁葬的方便,到时候动静会比较小,至少不用破土开坟。

      蒋介石病逝八小时以内,严家淦就继任为“总统”,随即发布了他的第一道命令。

      该命令首先特派多达21名大员组成蒋介石治丧委员会,并停灵于“国父纪念馆”,同时,还规定了从4月6日开始的一个月内都是“国丧”期,取缔一切娱乐宴会等行为。

      宋美龄还亲手放入了他生前最常读的《》、《圣经》、《荒漠甘泉》、《唐诗》四部书籍。

      因为蒋介石是基督徒,到了大殓日那一天,在盖旗、祭文等全套仪式之外,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他的“灵魂顺利升入天堂”,还专门增加了基督教的葬礼仪式。

      据报载,从灵堂移往慈湖的灵车车队动用了99辆宪兵队的开道车,其后才是各种旗帜车、遗嘱车、捧勋车、遗像车等等,灵车主体更是用上了20万朵黄菊花,仅执绋人员便多达2000余人。

      葬礼的若干环节面向市民开放,不但允许人们前来瞻仰遗容,治丧委员会的大员们还想出了“跪地迎灵”、“路祭”等花样百出的操作。

      宣传机器更是全体开动起来,从4月6日到17日大殓次日,台湾报刊全部使用黑色版面,新闻界将蒋介石葬礼这一主题作为唯一重点,对于逝者用尽了各种溢美之词。

      在那一时期的台湾报纸上,蒋介石之死用词是“崩殂”,他的慈湖陵园被称为“陵寝”,这一套话术很明显对标封建王朝帝王的专属用词。

      不仅如此,报纸上甚至还出现了“淡水海外东北角出现金红色巨球”的文章,意谓蒋介石的“崩殂”引发了上天异象。

      蒋经国的日记里也写着,蒋介石病逝时“天发雷电,继之以倾盆大雨,正是所谓风云异色,天地同哀”。

      对于当时的蒋经国和而言,蒋介石不但是举足轻重的头号人物,更是继任者支持力量的最大来源。

      无论是出于单纯的父子亲情,还是为自己的政坛形象铺路,蒋经国都必然会选择全力抬升蒋介石留下的公众社会形象。

      与此同时,蒋经国还尽心尽力地表现自己的孝子哀思——多次在蒋介石灵柩前“长跪致哀”,并常常以“哀毁骨立”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,向前来吊唁的市民致意。

      这些照片时时见诸报端,其中契合传统价值观的“父慈子孝、子承父业”人设,更有助于提升蒋经国自身的认同度。

      来自新闻界的神圣化、完美化包装只是步骤之一,在蒋介石逝世后两个月左右,建设“中正纪念堂”、在各种场所树立大量铜像的决定也提上日程。

      在1976年的蒋介石诞辰纪念日,蒋经国、蒋纬国、何应钦等人亲自主持该建筑的破土典礼,此后经历五年左右赶工,最后赶在了蒋介石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。

      纪念堂位于台北市区杭州南路、中山南路、爱国东路与信义路之间的地段,占据了75000平方米的面积。

      其内不但有蒋介石生平事迹和塑像,后来还出现了蒋介石公仔等周边商品,每天定时播放蒋介石纪念歌曲,每到清明节和“蒋公逝世纪念日”都有纪念活动,大量民众前往谒灵。

      直到2017年台“文化部”推行“去蒋化”,禁止纪念堂再卖蒋介石周边、再放蒋介石纪念歌,还引发了不少反对和口水仗。

      至于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台湾各地的蒋介石铜像,更是被视为精神象征,连塑像的种种细节都有详细规定。

      当时台湾“内政部”规定,蒋介石铜像的高度不能低于1.7米,且必须充分体现“蒋公慈祥雍容之神貌”,衣着、动作等细节都有详尽规定,不允许雕塑家自行发挥。

      有了各种宣传机器加持、纪念活动的不断巩固,蒋介石身后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一心为公、严于律己的“完人”形象。

      但事物往往需要分两面来看,也正是这种疯狂完美化的宣传,为后来的“蒋介石人设崩塌”埋下了一个大坑。

      带有浓厚蒋介石个人色彩的慈湖陵园、各类以蒋介石为主题的纪念建筑,首当其冲成为了被针对的靶子。

      声称,带有蒋介石元素的建筑和名字是一种“威权化的象征”,应当去除其中不合适的部分,保留建筑的中性化印象。

      其中2005年前后,蒋介石日记被公之于众,更是加剧了“去蒋化”的争议与波澜。

      他从30岁之前就开始写日记,一直持续到86岁,直到阳明山车祸才不得不停手,期间足足写了五十多年。

      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将蒋介石日记的一部分内容公布出来,其中不少不符合官方“完美人设”的内容令观者大跌眼镜,同时推波助澜,加剧了蒋介石的公众形象滑坡。

      从他的日记中,人们发现蒋介石照样不缺乏贪婪好色、暴躁多疑等普通人的性格弱点,更别提还有各种心机手段。

      当然人无完人,但这样的蒋介石与此前营造的“节操高尚、仁义为怀”形象相较,反差也未免太大了点。

      各种名字中带有“中正”的建筑物被改名,例如“大中至正”这样的匾额也改成“自由广场”,高雄市还出现了起重机开进市区、拆掉“中正”两个大铜字的“奇观”。

      台湾军队原本有持续36年每年谒陵的传统,但在来自当局的持续施压之下,这一传统从那年开始就断掉了。

      据当地县长、镇长透露,在关闭陵园的5个月内,慈湖所在的大溪旅游收益直接损失约为3亿新台币。

      对于县长镇长来说,慈湖是个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景点,但是对活跃于台湾政坛的人士而言,事情显然远远没那么简单。

      2018年2月28日,慈湖陵园按照9点开馆的惯例,如往常一样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。

      但意料之外的事却突然发生了——几名青年进入四合院内,直奔蒋介石灵柩所在的房间,一边泼漆拍照,一边高喊“转型正义”等口号。

      也许是事出突然,也许是参观规则不够完善,该行为持续的两三分钟里,并没有工作人员上前加以制止。

      然而这件事情的后续影响必然是小不了的,坟墓遭到侵扰,而且还是重要人物的灵柩被人泼漆,必然掀起轩然。

      此事之后,发出文章严厉谴责,要求当局必须严惩此事并杜绝更大的对立产生。

      慈湖以及其他参观旅游景点的规则也因此大为改变,许多核心区域不再允许游客进入,只能被限制在门外或者庭院中远远观望。

      在慈湖事件中,泼漆者高喊的“转型正义”口号源自2017年主导通过的“促进转型正义条例”。

      这一条例催生的机构“促转会”,与台湾各处蒋介石纪念铜像、纪念建筑被改名取缔有着密切关系。

      虽然方面发文严词斥责,但此类趋势并没有消减下去,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征兆。

      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口水战,有的人觉得收了高税金却根本不知道照顾,只知道争权夺利。

      2019年春节期间,台“文化部长”郑丽君在官方餐会上被敬酒的艺人打了一巴掌,该艺人声称打人原因源自对“去蒋化”的不满,认为“去蒋化”就是否定历史。

      至于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坟墓到底应该开放还是关闭、是不是要迁葬到五指山,或者干脆一点迁到浙江去,就更是两边互相攻击口水仗的常用靶子。

      关于推行的“去蒋化”方针,党内大佬曾评价为“假正义、真清算”,借着所谓“转型正义”的由头对历史和事实进行扭曲,实质上是解决不来当前问题,只能靠操弄过去来掩盖施政无能。

      实际上自从1988年蒋经国去世,蒋氏子孙就基本上再也没什么人在政坛上叫得响名号了。

      眼看着各种风雨冲着两蒋陵园去,今天裁撤守卫,明天下令关门,蒋家人必然感觉心惊胆战。

      更何况还有“风水”的说法甚嚣尘上,有言论认为蒋家第三代男丁命运不顺与两蒋未能入土有关,诸如蒋孝文、蒋孝武、蒋孝勇都算早逝,甚至连蒋经国和情人的儿子章孝慈都逃不过噩运。

      一方面担忧陵园不平静,另一方面也多少相信风水,蒋家人不止一次试图要解决这一个问题。

      但是具体如何来解决?蒋介石的墓葬问题牵涉太广,蒋家后人内部又七嘴八舌,谁也拿不出一个能够服众的方案并推动执行下去。

      1996年蒋纬国在某次重要会议上提出应当尽快成立“移灵大陆筹备委员会”,让他们入土为安,但当时高层认为此事牵涉太广且并不紧迫,因此并不十分热衷。

      到了2005年,台湾防务部门对外官宣,声称蒋介石、蒋经国父子即将“国葬”于台湾五指山公墓,连花费3142万新台币的墓园都修好了。

      然而不过一两年,支持迁葬五指山的蒋经国之妻蒋方良与长媳蒋徐乃锦先后逝世,蒋家其他人则希望两蒋能够归葬内地,这事就又一次搁置下来。

      当时管事的蒋经国三儿媳蒋方智怡前往谒灵,面对萧条景象伤感不已,明确说会“遵照蒋经国遗愿”让两蒋归葬奉化。

      不过蒋方智怡的表态,却又很快遭到同为蒋家后人的蒋孝严明确反对,他说“一动不如一静”,迁葬这事牵涉太广了。

      蒋家后人的意见分歧,甚至还牵扯到上一辈的恩怨情仇——蒋方智怡的丈夫蒋孝勇是蒋经国之妻蒋方良的小儿子,蒋孝严却是蒋经国与外遇情人章若亚的私生子,即使2005年归宗改姓,也一直被视为“蒋家门外的孩子”。

      因为这一原因,蒋孝严及其子蒋万安都曾经参选“立委”,同为蒋家人的蒋方智怡也从未有过助选站台之类的姿态。

      2012年,台湾曾有内务部门官员表示,关于移灵这个事,“蒋家家属意见分歧没有共识”。

      2018年1月13日,曾经举办蒋经国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,但蒋家后代却都表示“已有行程安排”,最终蒋氏无一人出席。

      这样一看,也就难怪蒋介石陵园墓葬虽然有种种令人头大的问题、但却始终悬而未决了。

      《当局全面“去蒋化”,多个地方蒋介石铜像被清理》;海峡导报;2020-08-13

      《欲花数百亿“去蒋化” 台当局被呛:只知道争权夺利》;中国台湾网;2018-12-20

      《台“文化部长”今天被人打了一耳光,是真的一耳光!》;环球网;2019-01-22